第三讲: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春秋战国时代玉文化的转变期

到公元(前770—前221年),中国社会开始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群雄割据,战争四起,儒学兴起,许多著作对当时的玉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的理论和界定作了精辟的阐述。在周代制玉和用玉的基础上,玉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变期。

图为鸟兽纹璜(春秋早期)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诸侯均以和田玉为珍宝,不论城下之盟、战争谈判、封赏、进贡都少不了和田玉制品。《史记》中记载了公元前283年,苏厉给赵惠文王写信说:“如秦国出兵则影响到玉路畅通,昆仑山的玉就不再为王所有”。



人首蛇身饰(春秋早期)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活跃时期,诸子百家对玉给与了德的赞赏。管仲在《管子》篇中称“天玉之所以贵者,九德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绕,勇也;瑕适皆见,情也;茂华光泽并且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孔子也提出玉有十一德。战国时期对什么场合用什么制式的玉也作了严格的规定:《荀子》一书中记载“聘人以圭,问士以壁,召人以瑷,绝人以,反绝以环。”



图为战国时期玉器

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琢玉工具大为改进,除使用切片的脚踏器械外,磨玉的砣也有增加和改进,制作出的玉器更精美。造型更生动活泼,且式样多变,花纹繁密而精良。纹饰多变化,如出土文物中见到的玉人,大型的壁以及夔龙夔凤(音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