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异 彩 纷 呈 说 翡 翠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玉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崇玉、爱玉、惜石、护玉,将玉比作人们最喜爱的宝物,玉人、玉成、玉见、玉润、婷婷玉立、金玉良缘等等与玉有关的词汇在汉语词汇中数不胜数。玉因这悠久而又略带神秘的对玉崇敬,玉文化的历史长河所产生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传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的子孙,如玉的五德的高尚品质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扎下了深深的烙印。
中国人最早对玉的要求是重品质而轻色彩,这是几千年使用本土玉的结果。“首德而次符”,“德”即玉的品质,包括细密程度、块度、光洁和润泽等与玉本身质地有关的标准。“符”在这里主要指其颜色也附带涉及色的浓淡,色的分布以及玉石上的绺裂。众所周知,产于中国本土的已知玉种中,绝大多数为白色、乳白色、淡青色或黑色,河南独山玉中有绿色玉但总有偏兰的感觉,辽宁岫岩县的岫玉也有绿色玉但又偏淡黄,广东信宜玉偏黑,和田玉中未发现绿玉,新疆还盛产绿色碧玉,其中也有淡绿色玉但碧玉色偏暗且含有许多铁质或角闪石黑点。正由于这些原因,我们的先辈在审玉时,首取其质地成了几千年玉文化的主旋律。而在色彩上虽有“白如切肪、红如朱砂、黄似蒸粟、黑如古漆”这种对“白、青、黄、碧、墨”的要求中极少有谈及翠绿色的,并不是人们不喜欢翠绿色,而是中国本土玉中就没有极翠绿的玉品种。正因如此,翡翠的出现和大量地使用,它那丰富多彩的色调,尤其是以紫、绿、红、黄为主,包括:红、橙、黄、绿、青、兰、紫、白、黑九种鲜艳的色彩极大地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视觉需求。在短短的几百年里,翡翠从它的发祥地来到云南,通过云南商家的买卖和运输,传到全中国,传到许多喜欢玉,受玉文化影响的国家。
翡翠的形成和特征
翡翠的岩矿学名称叫钠铝辉石,它是由含钠铝元素组成的硅酸盐矿物NaAl(Si2O6),其中:
SiO2含量为59.44%
Al2O3含量为25.22%
Na2O含量为15.34%
硬度6.5-7
相对密度3.34g/cm3(+0.06 -0.09)
折光率1.65-1.67(一般按1.66为标准)
以上是对翡翠这种天然形成的矿物集合体的理论研究数值,在翡翠形成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不完全相同,形成过程中微量元素铬、镁、铁进入翡翠中量的变化以及在次生环境中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翡翠的品种极多,其正是“千种玛瑙万种玉”。
翡翠的形成环境和条件极为苛刻:世界上有相似于翡翠这种以钠铝硅酸盐为主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利福尼亚、日本、危地马拉、哈萨克斯坦、缅甸等,而只有缅甸出产的以钠铝硅酸盐为主的翡翠才具有经济价值。缅甸的雾露河流域一带居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接合部,板块碰撞时产生12-14千帕的压力,而温度却并不高,在这样的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钠铝硅酸盐,同时还要有充分的铬元素来源,只有各种条件具备才会出现好的翡翠。翡翠的成因是许多地质科学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我们只要知道它是极难形成的珍贵宝石就行了。
翡翠的发现和历史
在距今五百年左右,云南滇西一带手工业经济已有一定规模,善于走夷方的腾冲人在农闲时间相约带着家乡的土产和铜、铁手工艺产品越过野人山,沿着有毛路的河谷走村串寨以物易物和当地人做小买卖生意。当驮着土产的马帮年复一年在雾露河流域穿行时,腾冲人总会看到当地人会捡到一些光滑细润有红皮壳或透过皮壳看到有绿色显现的石头,人们总是为了好奇和好玩而观赏这些石头,有些小块而称手的石头也有人带回家把玩,而稍大一些的就随意丢在村口大青树下。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得,一位腾冲伙子在大青树下卖物件,在收拾马驮子时发现驮子一边轻一边重,重新整理又很麻烦,他顺手将当地村民丢在地上的一块卵石拾起放在轻的驮兜子里当称驮石。当年轻人回到腾冲时,当地的工匠看到这块有红皮的石头很滑润又很重,猜想可能是块好石头,里面究竟如何,于是就用铁丝加沙加水,两人来回解石,当石头锯开时,里面很油润而有很漂亮的宛如春天树上发出得绿芽的颜色,再制作成物件用竹片抛光后更觉鲜美无比。这种石头叫什么名呢?明晚期徐霞客到腾冲时,当地人把从雾露河捡来的石头叫翠生石。随着翠生石制品的增多,腾冲人发现这种石头极像当地一种叫“打渔郎”,学名叫翡翠鸟的长着长长的红嘴,绿色的羽毛,身上有着白、褐、黄等多种色彩的鸟,于是就将这种石头取名“翡翠”。翡翠的发现以及它如何占据中国玉市场半壁江山,且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