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珠宝教父肖永福:翡翠的加工技艺(二)

同样的程序和同样的手法,由于地区不同、题材不同,反映出制作物件的差异性。因而在很早的时候,各种地域、各种派别的雕琢玉的特点就逐渐在积累经验、传承创新中逐渐形成了异曲同工,同工异曲的地域特征。

北京工:北京是明清两朝古都,历代帝王用玉均由当地专设制作作坊制造,就是有名的“内造上用”,皇帝使用的物件一是端庄大方,二是气度非凡,三是精益求精。因此只有极有能耐的工匠,才有资格担任此重任,久而久之,便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工巧匠。按照宫廷所需和所要求的构图模式,琢工要求创造出了留存至今我们仍然能看到的藏在北京博物院的许多翡翠物件,其选料之精、设计之巧、雕琢之细,一件件作品无不彰显大国风范、帝王气度,久而久之,便成了北京工的式样和典范,即便是在北京生活的当官的、有钱有势的贝勒、红顶商人们,虽然不敢与皇宫用品比等级,但所用的玉器也极力要求精美豪华,沾沾帝都景气。因此,北京工就以大度、端庄大方、做工精美、对称度高和用料考究而著称。

苏州工:也有称扬州工或者苏扬工,这是以江南水乡苏州、扬州为代表的玉雕派别。苏扬地区水网密布,以稻米和桑蚕而闻名于世,生活于斯者多精明能干的能工巧匠,制作的玉器很是精巧,构图多反映浓郁的生活情趣,充满水乡诗情画意的内容,琢工精细,细部处理得当,一丝不苟、以优雅柔美、精雕细琢、婀娜多姿、小家碧玉风范见长。

上海工:上海工又称海派工,我个人认为他是在吸取北京工的端庄、苏州工的精巧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自立一派,因此,海派工除有大城市、大地方的豪放大气外,在琢工上又继承了苏扬工的精雕细琢手法,形成的作品在大度的前提下,又无不透着江南水乡的灵气,很有看头。

福建工:福建是一个很得山水灵气的地方,福建也产珍贵的田黄石和寿山石。心灵手巧的福建艺人,利用当地石料、玉料,按照自己对生活、对历史、对大自然的理解,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薄意山水,花、鸟、鱼、虫雕琢手法,并且很有自己独到之处的见地。因此,当这些手法转移到色彩丰富的翡翠上来时,真是如鱼得水地尽致发挥,创作出了许多精妙绝世的作品。福建工雕的弥勒佛、各种法像的观音非常传神。我多次到福建,并且有幸到寿山乡考察,参观了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许多传世寿山石以及翡翠雕件作品,大处处理得当,小处整理到位,细微之处见精神,比例到位,破形不留原石痕迹,托底走线都一丝不苟,这是福建工的特点。这里特别要提一句的是,当云南黄龙玉发现之后,大批有功底的福建玉雕艺人,利用黄龙玉作材料,创作出了许多在全国、云南省获奖作品,豪不夸口地说,黄龙玉雕在中国玉雕中崭露头角,这里也有福建师傅的一大份功劳。

广东工:广东的广州、番禹、揭阳、四会等地是从事翡翠加工较早的地区,广东近海。接受西方文明也较早,因而广东玉雕以时尚、简洁为其特点,许多传世作品在保留中华玉雕作品布局和雕琢手法外,其表现形式上又多了几分广东洋味,尤其以留大珠形、外加一串金钱的形式生产的挂牌特征更明显,而所雕的大佛形象,仔细看拟人的逼真形象充满现实的生活情调,而观音的雕琢又多了几分婀娜多姿,广东近十年玉器加工业十分繁盛,几乎占据了中国玉器生产的半壁江山。

河南工:河南人口众多,南阳、镇平、独山一带河南人的先民很早就从事玉器生产,他们善于利用本地出产的独山玉以及东北产的岫玉加工成各种小挂件、手镯、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云南人把岫玉叫成河南玉。老的河南工像中国的写意画,简单而传神,难免让人觉得有些粗糙,尤其在破形上不大讲究,而近十多年来成长起来的年轻玉雕技师则吸取了广东工及福建工的特点,创造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云南工:云南是最早利用翡翠的地区,而云南人加工翡翠的心思似乎专重于在小而精上下工夫。好色、好种、好水头的货才值得请云南腾冲、大理、昆明的玉器师傅去动手,因而在往昔岁月里,云南工以优质的三七比、二八比的戒面(即上面凸七分、下面凸三分称三七比),民间常用的帽花团活、十八罗汉等小物件居多,手镯则坚持制作泥鳅背的圆条镯。腾冲工匠雕琢的龙牌堪称一绝,设计构思独到,形象生动,龙形变化多姿多彩。近十多年来,在云南腾冲、瑞丽出现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玉雕师,他们的作品中,许多反映云南地域民族风情和极赋时代感的作品,说明云南玉雕也逐渐走向成熟和独具风格,而要真正形成从理论到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云南工”仍然需要不断努力。

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快捷,人员流动频繁,各地技艺相互交流,融会贯通,很多玉雕作品中能一眼看出是广东工?说不定是河南工的作品!我想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作品反映的内容和琢磨技艺,中国这么大,大家共同努力创造出一中国创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