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元明清是中国玉文化发展鼎盛时期

自元代开始(公元1271年)中国手工业兴起,城市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商贸的需要,玉石的加工、销售出现好的势头,工艺上除仿制前几代制品外,琢玉技术又有新的发展,大的雕件出现,如重达3500千克的存于北京团城的大玉海。高70厘米、深55厘米、口径135—182厘米,周长493厘米,为元至二年(1265年)作。

明代琢玉工艺很发达,出现了较大的工艺作坊。如有名的苏州专诸巷。陆子刚则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巧匠。明代盛行饮酒、喝茶,应运而生的玉器中玉壶、玉杯作品较多,工艺精良。

清代(1644年—1911年 )是中国玉石开发和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开采玉石的点较前多,开采量和大块玉料的采集均是空前的。新疆许多地区兴起了琢玉作坊,制作了许多富有民族气息的工艺品。如存于新疆博物馆的刻涛大玉盘,口径65.3厘米,重约15千克。清乾隆年间,由于玉石原料充足,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皇帝爱玉促成玉石行业空前发展。宫廷玉器制作最高阶段器形之众,使用之广,产量之多是历史上任何一朝代所不能比的。

清代玉器可分为九类:陈设、器皿、佩饰、册宝、祭器、神像、文化、用具、镶嵌等(故宫博物院院刊1964年第四期)

图为清代香薰

从明代开始,出现缅甸所产的翡翠开始进入中国,翡翠以其颜色鲜、透明度好、致密坚硬,经加工制成的器物为人们所喜爱。

翡翠究竟何年何月发现,已经无详尽历史典籍可考。据我国地质学先驱者和奠基人章鸿剑先生《宝石说》一书所记,最早报导有关翡翠资料是《印度地质文学提要》一书。书中写到在上缅甸的密支那地区度冒一带出产翡翠,不知采自何年,大半都输入中国时价甚贵,而此书是1800年前出版。可见,早在两百多年前,密之那一带的度冒地区就开采翡翠。而1847年克利非托氏在其著作中也写到矿石(翡翠)出产一种橙黄色土中,初出为圆石子,自坑中深不达三十尺处即往往遇之。之后的许多外国地质学家均对翡翠的地质特征有过描述。



云南在清代时已有对翡翠的记载,清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对翡翠就一段有趣的记录:“玉出南金沙江,江昔为腾越所属,距州二千余里。中多玉,夷人采之,携出江岸各成堆……,玉石大小如鹅卵石状,不知其中有玉并玉之美恶与否,估客随意买之,运至大理及滇省,皆有作玉坊,解之见翡翠,平地暴富矣”。可见当时在勐拱、帕敢等地雾露河流域,开采翡翠已很兴盛,但那时采的都是以水中卵石为主,以后水石开采将尽或难度加大,又才转向开采半山半水的矿石或直接开采山料(即原生矿)。翡翠开采历史至少有三百年,从云南腾冲及昆明等流传民间的许多与明代新疆和田玉制作方法和种类相近的翡翠制品的考察可以断定,当翡翠在清代兴盛之前,就在云南民间流传和使用了。



翡翠在中国盛行,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一直在中国流传的新疆和田玉经过几千年的开采,储量减少,满足不了需要;其二是翡翠的发现和使用,不但能满足国内对玉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翡翠以它细密的结构、温润的质地和丰富多彩的颜色博得了大众的喜爱。到清晚期,慈禧太后对翡翠的宠爱更加促进翡翠的推广和使用。从几百年前到现在,翡翠的价格已经上涨了几十倍到上千倍,但它仍然在中国市场和亚洲珠宝市场上占有显赫的地位。以至于中国珠宝业内人士将其列为世界五大名宝(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翡翠)之列、成为不是矿物单晶体宝石中的一员,这就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