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雕与手工雕的差距:是玉雕匠人的一生

2018年8月,一台玉石雕刻机器人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吸睛无数。专注的态度、娴熟的技艺、精细的操作,丝毫不逊色于专业雕刻师。雕刻精度可达0.02毫米,雕刻效率是手工的20倍,网络远程操控......在完成一件工艺品的雕刻之后,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惊叹与热议。

机雕已经越来越先进,玉雕界的人机大战已开战多年,“机雕玉器”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机雕玉器产量大、速度快、发展迅猛、业绩“喜人”,给传统手工艺带来了巨大冲击。

对此,好多翠友就有疑问了:机雕能否完全代替人工?玉雕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手工艺是否会消失?消费者是选择机雕还是手工雕?

面对一件玉雕作品的时候:更多人的立场是把玉雕看做是一件有价的商品。却忽略了玉雕师为成就这件作品,切坏了几块料,留下了多少汗,熬了多少个通宵,摁灭了多少个烟头……

机雕作品在思想性上是无法与手工相提并论的。机雕是流水线产品:只要设定好机器的技术参数、材料充足,那么想要多少就有多少。手工是雕刻师傅思想的表达性制作,考量的是玉雕师的品质技艺,融入师傅的创意和心血,是心中的感情所在。

手工雕刻与机器相比更精致和更有个性,落刀之处线条粗细不会相同,绝对不会让你见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但却都别具韵味,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风景,都栩栩如生、生气十足,充蓬勃的生命力。经过雕刻师傅精心雕刻的玉石,无论多大,价值几何,都算得上是一件“艺术品”。

选手工雕还是机雕,话题就一直争论不休。但理性来看:机雕永远无法同手工相提并论。手工作品富有的人情味和创意,经过一次又一次修改的诚意,就值得我们尊敬。玉石凸显的人情味儿,就是玉雕匠人把自己的一口气,一段生命的长度,对美的感悟全都附着在作品上,带着作者的体温和成品出世那一时刻的欢愉。

机床雕刻的玉器产品,在线条、块面等技术点的表现上似乎与熟练的人手不相上下,成千上万的产品都能“整齐划一”。但不能在其中体现情感、创意、心态、灵感、道德、意识等个性特征。

手工玉雕的魅力就是在于收藏者对玉雕作品解读的认可,是以玉为载体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正如围棋冠军败给电脑,李开复说的很有道理:“虽然这些机器确实很“聪明”,而且又高效、勤奋、低廉,但是他们并不“人性化”,只是冷冰冰的机器和工具。”

我们无法否认,一部分机雕给市场带来了一些廉价的可供更多大众消费的商品,但从艺术与收藏的角度来说,机雕还是应该摒弃。

玉雕大家刘忠荣先生说过:“收藏一件玉器,就是收藏了这个玉雕匠人的一生。”这话很精辟。一件作品,能够同时体会对方不同的生活轨迹,这种关联,恐怕不是电脑和机床能够实现的。这不也是玉雕收藏的意义吗?创造是一种艺术,而机器复制的仅仅是一个消费品。